坐禅~


坐禅,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是心的效能训练之基础。对紧张、焦虑的现代人,具有安定和缓解的效能;同时对于身心的健康亦有明显的助益。

坐禅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坐禅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日本的笠松明(Akira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Hirai)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钟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坐妥后一两分钟,α脑波就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禅定的加深,渐渐变强、变慢。最热烈的人,还会出现θ脑波。α脑波是一种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α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脑波则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觉察的脑波。

坐禅的人对于外界轻微干扰的反应与瑜伽静坐的结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响一声“咔嚓”来干扰他们禅坐组的α脑波会阻滞几秒继又恢复原来状况,他们开始保持警觉状态。瑜伽静坐组则在第二、三声后,α脑波减少阻滞到第四声之后已不再受干扰,他们已经习惯那声音的干扰。禅者的报告是:在禅坐冥思时对外界每一个刺激感觉比平常更敏锐但心灵一点也不受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他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接受每一个刺激的本来面目而且任它流过脑际。此时,心灵状态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个人,走过就走过,从来没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禅是一种内在效能的训练从脑波的证据可看出,它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禅是透过坐禅的训练培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放松和随时待动的态度。《六祖坛经》解释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给欺蒙或系缚。而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从禅坐的内在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动静的响应,是禅所谓向内学习的要领。于是坐禅成为习禅的重要训练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觉照。

坐禅使人安定下来,不过它比一般的静坐更进一步达到觉察和清醒的效果,进一步讨论静坐冥思对生理机能的变化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华里斯(RobertK.Wallace)和赫伯特.班逊(HerbertBenson)两人,研究36位学习超觉静坐(TM)三年的人。他们学习想着一个单纯的念头或一个令他安静的声音,舒适的静坐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灵超越了它而归于此意念的本源。